对不起,我要去宣城啦

2023/3/3 来源:不详

日前,小编扒出安徽“小桂林”,

开心愉快的分享给大家。

有小伙伴还火速去玩了一趟,

被那里的景色迷得不要不要的!

毕竟,

有着中国最美县域绩溪县,

百佳深呼吸小城泾县的宣城,

山明水秀,郁郁葱葱,

空气清新纯净,

着实很让人向往!

今天,

走过了安徽多个城市的小兔,

就带你们一起看看这个

诗仙李白为之写诗的城市!

宣城,古称宛陵、宣州,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

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中国鳄城、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鱼米之乡,宣城更是拥有数不尽的荣誉称号。

仅仅这些当然还不够,三大理由,让你来宣城一睹“芳容”。

跨时光的宣城

来宣城,

你一定要深入它的历史中!

这里不仅名人辈出,

还有着享誉全国的古老技艺!

这里不仅古迹众多,

还有着让人迷恋的徽州古韵!

这座古城有“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赞辞,更因谢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水墨江湖-fordo

宣纸、徽墨、宣笔制作技艺,文房四宝之乡名不虚传。油纸伞更是宣城泾县的一绝~

还有绩溪民歌、民谣、云舞、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徽戏,以及众多古老的历史痕迹…

查济古镇

Dr.BT

古老朴素的查济古镇里,还保留着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涌清堂”、“进士门”,每一处建筑都雕刻细腻,结构精致。

龙川古村

一个古老的徽州村落,自古便是文风昌盛、人才荟萃之地。龙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

仁里古镇

乔峰

古徽州名副其实的“程朱阙里”,千年古村仁里。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说,还是徽杭古道上的重镇。

赤滩古镇

卵石路面,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马头墙,四水到堂,走在古朴典雅的赤滩古镇,分分钟带你回到古徽州的时光。

谢朓楼遗址

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谢朓楼,四檐高飞、曲径回廊。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

美呆了的宣城

来宣城,

你一定要看遍它的每一处山水。

诗仙李白笔下的敬亭山、桃花潭,

徽杭古道上的龙须山,

堪称皖南川藏线的桃岭公路,

成片成片的红杉林…

每一处景,都让人流连忘返!

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敬亭山,因诗仙李白的诗而闻名,山峰高峻入云,遮日蔽月,溪流蜿蜒,曲折回旋。

柏枧山

幽深的峡谷、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美不胜收,处处皆景。“山水秀美,甲于江南”这一称赞名不虚传。

龙须山

龙须山因龙须草制作的佳笺名噪天下而得名。山峰满含沧桑岁月中风化的苍凉和孤傲,与周围青葱的群山有着鲜明的对比。

石佛山

石佛山又称石佛岭,位于郎溪县姚村乡境内,山势峻峭,白云缭绕,山巅有三巨石,高三丈,形似石佛。

障山大峡谷

位于绩溪县以东的大障山中。相传远古时代,轩辕黄帝携容成子、浮丘公在此山中采药炼丹,现在山中仍有天子墓、丞相坟等遗迹。

太极洞

有“东南第一洞”美誉的太极洞,因“洞面有纹,类太极图”而得名。而且洞中有洞,洞洞相通,险峻壮观、神奇绚丽。

桃花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潭水深邃,水光潋滟,碧波荡漾。

水阳江

发源于绩溪县和宁国市南部山区的水阳,江自古以来就是皖南的重要水运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南漪湖

南漪湖是天然湖泊,是皖南第一大湖泊。湖上南姥咀半岛直伸湖心,形如游龙,气象万千。

超好吃的宣城

宣城的特产小吃尤其多!

板栗、青梅、山核桃、香菇、

竹笋、猕猴桃、广德毛腿鸡、

水阳鸭脚包、绩溪一品锅、

宁国笋干、石斑鱼琴鱼、桐花鱼…

数都数不完,吃过就上瘾!

山核桃

宣城最有的名特产之一山核桃,皮薄仁香,比纸皮核桃好吃的多~

水东蜜枣

晶亮透明,金丝细缕的水东蜜枣,吃起来可甜蜜了!

清明粑粑

宁国、广德特产的清明粑粑也要尝一尝!笋子、腊肉、酸菜、豆腐、加蒜苗超的馅,那叫一个香~

南漪湖蟹

个大、蟹黄多、肉味鲜的南漪湖哪能放过!不过螃蟹太寒,也不能贪多。

敬亭绿雪

还有芽叶色绿、白毫似雪的敬亭绿雪,堪称绿茶中的珍品。泡一杯,嫩香持久,回味甘醇。

野兰香

产于宁国市板桥的名茶“野兰香”也让人欣喜!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醇,味有花香,叶底嫩绿明亮,朵形。

这样遍地遗址、处处古迹,

古韵满满的宣城;

这样集齐“川藏”、“桂林”、

徽州景色的宣城;

最重要的是,

还有超级多的美食特产!

忍不住想去宣城了有木有?

小编已经准备好出发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