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分两省,巡春共降福

2025/4/9 来源:不详

全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定埠村俯瞰图。(资料图片)皖东南一隅,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胥河,西接长江,东通太湖,一路蜿蜒,倏忽两千余载,滋养两岸百姓。一河稻菽香,两岸共风俗。横跨皖苏两省的村落——“南北定埠”,因水运兴盛、人文荟萃,孕育出别具特色、底蕴深厚的胥河文化。跨省联动,巡春同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两省百姓共塑好年景、新生活。埠因河而兴“南北定埠”横跨皖苏2月6日,正值正月十六。天光放亮,胥河两岸的泊船动了起来,恰如归乡游子迈开了远游的脚步。同往年一样,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村民王向阳选择在这一天,开动船只,溯胥河而下,开始新一年的奔波。“我是土生土长的定埠人,过去常年在外跑船,差不多一年回来一次。”王向阳一边忙着打响柴油机,一边向记者介绍道,“前几年定埠港建成,水运更发达,我定向跑定埠到杭州的航线,能常回家看看。”对傍水而居的定埠人而言,胥河是他们曾经赖以生存、老来相思入梦的母亲河。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早在年前的春秋时期,为运输伐楚所用粮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开挖运河,东通太湖,西入长江。“‘胥河’由此开凿,也因此得名,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比欧洲最早的运河早了多年。”梅渚镇文广站站长程寨军说。埠因河而兴。胥河的开通带来了商旅繁华,沿岸逐渐形成聚落,称邓步(今定埠)“。定埠古称‘蹬步’‘邓步’,相传来历有三。”程寨军告诉记者,一是大禹当年治水来到古定埠,因反省自己糊涂而猛蹬一脚,顿时山崩地裂,脚下蹬出一条溪流,古人就称此处为“蹬步”;二是传闻后有邓姓家族落户“蹬步”,顺理成章改“蹬步”为“邓步”;三是传说伍子胥率领军民开凿胥河时,曾挖出了一把刻“邓尉用”(邓将军用)三字的步弓,遂改称“邓步”。唐代安史之乱后,北方长期陷入藩镇割据、动荡不安的局面,世家大族纷纷南迁避乱,数家定居胥河两岸。北宋初年,“邓步”建镇,自从当地建成东坝后,东至太湖水运畅通无阻,逐渐发展为水陆交通便捷的商贸码头。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作诗《复自姑苏过宛陵至邓步出陆》,曰:“红树亭亭栖晚照,黄茅杳杳被高原”“车轨如沟平地少,饱帆天镜忆江村”。当年繁盛,可见一斑。明洪武年间起,胥河南北两岸设有当铺、米行和柴行等。民国年间,高淳东坝镇上有商号、粮行多家,来自安徽、江苏、浙江的客商云集,经营粮食、茶叶、桐油、纸张、丝绸等。“据郎溪县志记载,为加强交流,两岸居民在相隔米的河上,捐资建造了三座桥,分别命名上、中、下桥,史称‘一里三桥’,后来这些桥梁都重新改建过。”郎溪县胥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吕观林告诉记者。胥河静静流淌,不经意间告诉世人:坐落于苏皖边界的村落“定埠”,曾是一座古镇。站在如今的中桥永康桥上,记者往河对岸望去,国际慢城,美丽桠溪”定埠”的标识让人““心生亲近。以胥河为界,分江苏高淳定埠和安徽郎溪定埠,俗称“南北定埠”,历史上曾同属江南省(道)。在本世纪初撤乡并镇的过程中,南北定埠”相继改镇为村,郎溪定埠并入“梅渚镇,高淳定埠并入桠溪街道。胥河码头(定埠港)。(资料图片)族因埠而聚开枝散叶人文荟萃“读书明理,公义在心。孝敬长辈,祭祀祖先。创业守成,教化子孙……”春节期间,吕波从武汉回到了家乡郎溪县定埠村,在吕氏宗祠中再次诵读起《吕氏家训》,他的内心难以平静。“先祖自宋代定居此处以来,吕氏传承不辍,文化源远流长。今后我也要将家训传给子女,让他们继续传承下去。”吕波说。新修建的吕氏宗祠林木葱茏,古朴庄重,记者在此处见到一块匾额,上题“萃涣”二字。“萃是指草木茂盛、人物聚集,涣又有分散之意,这隐含了祖先对我们的期许,希望家族后人既能根深叶茂,又能开枝散叶。”今年77岁的吕观林告诉记者。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吕氏一族流传了几段朗朗上口的词句,介绍了吕氏的起源与发展。“辞临安,隐胥边,传诗礼,雪屋聚此地”“转浙鲁,立定埠,开新派,盛公兴我宗”,这里提到的两人——雪屋公和盛公,正是定埠吕氏中的关键人物。据考证,定埠吕氏始迁祖为吕承礼。相传承礼公于南宋绍兴二年(年)携妻从旌德赴金陵(今南京),受聘执教于富户,途经邓步。承礼妻洗碗时,一只金边瓷碗竟滑落深水中。承礼公认为,饭碗留在此地,意为定居邓步。从此,承礼公在邓步执教私塾。其独生子继宗(号雪屋)已任杭州教授,秉承父志,致仕后仍回邓步定居,并改“邓步”为“定埠”,意为“安定的商埠”,从此吕氏在此繁衍生息。“定埠吕氏历史名人首推吕盛,明成化年间中进士,初授浙江义乌县知县,后任湖州知府等职,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云南屯田副使。”吕观林告诉记者,吕盛誉称廉吏,朝廷为其在建平县城立“大宪伯”坊、“凤鸣高岗”坊。“吕盛还乡后,总结了三国和宋朝历史,围绕‘忠义’二字,创造了‘小马灯’这种民俗文化,通过‘马’的阵型变化表演摆兵布阵,让少年儿童可玩可学,我小时候还跑过呢!”吕观林不无自豪地说。两宋以来,吕氏、周氏、芮氏、杨氏等纷纷定居胥河两岸,几大宗族躬逢盛世,共襄盛举。在周家村五猖馆,记者见到“跳五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国平时,他刚从宣城市首届民俗文化季的表演现场返程。这次在市区“表演,全村70余人参加,这是精简后的版本,如果全员参与,能达到人!”周国平告诉记者,“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肯定要坚持下去。现在我们也打破了传统桎梏,不管姓氏、家族,只要认可这种形式,外姓都可以参加。”文因族而盛胥河文化多姿多彩1月25日,正月初四当天,云收雨霁。一大早,锣鼓、唢呐齐奏,旗帜迎风猎猎,民俗文化活动“降福会”在胥河两岸上演。只见巡演队伍身着彩衣、持各色龙纹旗帜开道,顶盔披甲的“张巡”坐在肩舆上,队伍连绵数百米,声势浩大。巡演队伍所到之处,吸引众多乡亲驻足观看。记者了解到,降福会”是用来纪念江淮、“江南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张巡的一种民俗表演。安史之乱时,张巡以河南真源县令起兵守雍州,至德二年移守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共御安禄山乱军,后战死。由于当时张巡等人积极抗敌,安禄山未能践踏江南,黎民免受战乱之苦,此间民众便感念张巡“降福”。江苏定埠村民吕新年得知河对面会在初四举行小规模的“降福会”,早早就到自家街边等候。“三年没举行‘降幅会’两岸巡演了,再次见到还是很激动!希望像‘降福会’这样属于两岸的非遗文化能长久传承下去!”其实早在去年腊月二十八日,定埠民俗文化村皖苏降福总会就召开了皖苏两省间的会议,敲定了年后的巡演安排。过去每年两岸村“民都要举行‘降福会’活动,上一年腊月开会确定正月出巡日期后,21匹‘马’由皖苏各村一级分会接回,巡演当天由村民装扮,跟着队伍出巡,以此祈福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皖苏降福总会副会长曾照银告诉记者,今年规模小一些,期待明年两岸再次携手!水运兴盛、人文荟萃的定埠孕育出以吴越文化为主、融入其它文化精粹的文化形态——胥河文化。胥河文化别具特色、底蕴深厚,表现在丰厚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已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的“跳五猖”、省级非遗“小马灯”“大小锣鼓”以及“降福会”等都是其中的精华。“跳五猖”是祭祀祠山大帝张渤最为庄重的仪式。据了解,南宋嘉定年间,吕氏四世祖吕霖创建祠山庙,开始用它来祭祀祠山大帝。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推崇,定埠各姓族都建有祠山庙,“跳五猖”也随之盛行。定埠“小马灯”更是享誉胥河两岸,东到江苏溧阳市,西、北至高淳区东坝街道、桠溪街道,南临宣州区,都有它的身影。定埠的“大小锣鼓”有二十四班,这种由打击与吹奏合成的音乐,已融入大小马灯、龙灯、舞狮、旱船及庙会的庆典中。跳罢吹罢,庆典稍歇。在胥河边徜徉,记者走进刚刚修复的省保单位——吕氏花敞厅,抬头望去,依稀可见雕梁画栋的昔日光彩。风穿过屋檩窗檐,吹皱了胥河的粼粼波光。湿了秦砖汉瓦,没过唐诗宋词,流走明清时光,胥河穿越两千载,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滋养两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美好新生活……记者罗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