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之地
2022/9/12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6175263.html
郎溪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年)。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截至年,郎溪县辖7镇、2乡和1个省级开发区,全县总人口34.75万,面积.8平方公里。
郎溪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富足,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是安徽省粮油、蚕茧的重要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主要特产有绿茶、黄酒、金丝蜜枣、闷酱、雁鹅、银鱼、青虾、蟹、鳖等;主要矿产有萤石、黄砂、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叶腊石等,萤石储量万吨。郎溪县有石佛山、龙须湖、高井庙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
年,郎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亿,实现财政收入27.67亿。
建置沿革
据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及文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的氏族群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过着刀耕火种与渔猎畜牧的生活。后因部落迁徙,此地便成为土著与山越族的聚落处;[5]夏禹治水以后,分天下为九州,现郎溪属扬州之域;商属勾吴。春秋时周敬王四十年(前年)属诸侯吴国的桐的;战国之际,周元王三年(前年)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年)楚越争雄,越被楚灭,属楚。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年),秦灭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古吴越地分置鄣郡和会稽郡,郎溪属鄣郡地;汉元封二年(前年),鄣郡改置丹阳郡,郡治迁宛陵(今宣州),以原鄣郡郡治周围地区设置故鄣县。郎溪属故鄣县。建安八年(年),以故鄣县西部地析置广德县,郎溪属广德县。
三国时,江南属吴国,广德县隶属丹阳郡。西晋太康二年(年)改属宣城郡。南北朝期间,为宋、齐、梁、陈的属地。南朝宋永初三年(年)并广德、故鄣、长城(今长兴)、阳羡、义乡5县地设绥安县。宋泰始四年(年)改属南徐州义兴郡。不久废,复置广德县,仍属宣城郡。南齐时,广德县属南豫州宣城郡。梁绍泰元年(年)广德县隶属南豫州广梁郡。陈永定二年(年)改广梁郡为陈留郡。
隋开皇九年(年),废陈留郡,并广德、故鄣、安吉、原乡4县入石封县,改石封为绥安县,属宣州。仁寿三年(年)隶入湖州。大业二年(年)又改属宣城郡;唐武德三年(年),分绥安县为绥安、桐陈、怀德3县,属桃州。至德二年(年),改绥安县为广德县,属宣城郡,后改称宣州;五代南唐设广德制置使,属江宁府。
宋太平兴国四年(年)设广德军。端拱元年(年),改名建平县。元至元十四年(年)改广德军为广德路,广德路领建平县,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年)朱元璋占领该地即改广德路为广兴府,广兴府领建平县,属江南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年)广兴府属京师直隶,改称广德府,建平县属广德府。洪武四年(年)九月改府为州,建平县属广德州。永乐元年(年),建平县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年),建平县改属安徽布政使司,咸丰四年(年),建平县暂归浙江巡抚代管,同治三年(年),建平县复属安徽省,隶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道。
民国三年(年),建平县改名郎溪县。民国十一年(年)设吉原保,属城厢区,区署及保办事处均设于城内。民国28年(年)设置在城镇,属第一区。民国二十九年(年)直属县政府。民国三十一年(年)12月10日仍改名郎步镇。民国三十四年(年)11月8日,更名吉原镇。
年4月,郎溪县解放,年2月,皖南区与皖北区合并称皖南皖北区。8月撤销皖南皖北区,成立安徽省,郎溪属芜湖专区。年3月专区改称地区,郎溪属芜湖地区,年2月芜湖地区改为宣城地区,郎溪县属宣城地区。0年撤地建市,郎溪县隶属宣城市。
历史文化
郎溪县内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小马灯、云舞、南门村的老龙灯、舞狮子、玩旱船、踩高跷、赛龙舟、打蛮船、推旱车、拉犟驴子、马灯戏、十二番锣鼓等。尤以定埠的跳“五猖”、小马灯、姚村的云舞及南门村的老龙灯地方特色最浓。
跳五猖
跳“五猖”,表演时,身着古装的村民按各自角色挑篮、扛旗、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一派欢腾景象。出场
郎溪县民俗
由5个手持华盖的壮汉入场站定,接着四名衣着袍服、头戴面具,步态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场。他们分别代表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等4位为民请命的当方“地神”。而随后入场的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持双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五猖者”,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各种寓意的舞蹈,其中有祈求吉祥和平的排字“天下太平”等阵式,最多时上场表演者达余人。
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原为花鼓调,为安徽5大剧种之一,流行于皖南与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它是百年前湖北东路花鼓调与河南的灯曲随移民流入皖南,先与皖南地区的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后又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发展演化而成长的一人富有乡土气息的剧种。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传统剧目有《还披风》、《庵堂相会》、《卖草囤》、《秋香送茶》、《红玉》、《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作为民间艺术的凤阳花鼓也曾登上大雅之堂。
锡剧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16]
皮影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