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中秋花好月圆庆丰收金台资

2022/8/6 来源:不详

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50136625383418&wfr=spider&for=pc

月满中秋,普天同庆!

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拜月就成为中秋时节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月光洁白如练,月光下大地如虹,在金黄的温暖底色中,高粱红、莲藕白,瓜儿绿、果儿橙,江淮大地的稻谷熟了,黄土高坡的苹果红了,江南水乡的螃蟹肥了……这是丰收的斑斓色彩!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俗学家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是秋收的时节,作为农业人口最多、农事品类丰富、农耕文明积淀深厚的农业大国,我们在过中秋节时,在团圆的话题之外,还有着浓烈的庆丰收的意味。那么,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现代农业文明,让盼团圆、庆丰收如何呈现呢?

秋收的果实是享受节日氛围的重要物象。在这个节日里,你或许行驶在回家团圆的路上,惦记着那些美味可口的家乡菜。而天南海北的美味同样在纵横交错的高速路上“疾驶”,即将端上餐桌、成为满足你我味蕾的那道菜。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最简单、最朴实、最喜庆的节日欢度方式,就是展示与分享自己的丰收成果:那些“奔跑”在路途中的新鲜果实,让他们的每一分辛劳都变成金灿灿、沉甸甸的收获,让他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最隆重的节日欢度方式,是享受并珍惜这些丰收果实,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感恩土地的馈赠,还要致敬劳动者的智慧与创造。种业创新筑牢农业基础、人工智能应用农机装备、科学育苗丰富农产品种类、“互联网”变革农产品推广方式……现在,支撑农业发展的不仅是那一轮明月之下的“天时地利”,不仅只是看农时、行农事,更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需要一系列现代化科技手段,助推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华丽转身。

晨兴夜寐不辞辛劳,花好月圆共享丰收,这是庄稼人的理想生活,更是中国人的精气神。

“鸡头米”赛蚌珠圆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中秋节前后,正是被称为“江南水八仙”之首的芡实的丰收时节。在滁州市等一些皖东的农村,人们纷纷下水采摘已成熟的芡实,再加工制作成芡实米、芡实糕、芡实饮料、芡实酒等特产,除了本地人能够大饱口福外,这些产品还远销全国各地,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果”“金豆豆”。

芡实因其苞子形似鸡头而被称作“鸡头米”,不仅可食,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芡实口感绵韧,可调制丸子、可清炒、可做甜汤。在皖东一带,天长芡实历史最为悠久,高邮湖畔的铜城、杨村等乡镇种植面积较大,尤以铜城龙岗一带品质最佳。

时值秋分,铜城龙岗的种植户们为了保证芡实果实的鲜嫩,开始争分夺秒地采摘。烈日熬晒,人们在泥潭之中披荆斩棘,为的就是那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这种采摘方式被当地人戏称为“水中捞金”。成熟的芡实经过筛选、采摘,被统一归置,由岸上的人将它们送到不远处的工坊加工。加工环节同样要迅速,新采摘的一批芡实往往半天就全部加工完成,剥离厚厚的外壳进行初步的清洗,由机器将芡实果挑选出来,一粒粒的果实,犹如珍珠,再经过细致的人工挑选后,选出上乘品,最后交付包装,一袋袋“奔赴远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虽然遭遇洪涝灾害,但天长的芡实不但没减产,产量反而提升了近三成,这主要得益于该市大规模推广种植新品种,采摘期变得更长,每亩效益从元提高到1万元。目前,天长全市芡实面积已达5.5万亩,涌现出多家芡实种植合作社,相关从业者2万多人,户均年增收达2.5万元。如今,精明勤劳的天长人还将芡实种植从市内扩展到市外,面积达10多万亩,“天长龙岗芡实”被认证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岗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当地还通过举办“千秋剥菓节”,建立全国芡实交易大市场,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天长芡实的知名度广播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品尝到这一水中妙品、人间至味。(罗宝)

灵枣树成“摇钱树”

绿的叶,红的枣,灿烂的笑……团圆的节日,正是硕果累累的秋时。在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村民沈文同家的枣园内,工人们正挎着篮子,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枣子从树上摘下,眼中满是丰收的喜悦。

“我们黄营灵枣个大核小,最关键的是甜。”枣园内,沈文同自豪地向笔者介绍。黄营村山坡地居多,笔者目光所及处,都是高低不同的枣树。沈文同算是村里的种枣“元老”了,“我家种枣有20多年了!”他说,“今年灵枣总体产量比去年要高一些,我家现在有枣园亩,亩产枣斤左右。”沈文同的枣生意越做越大,到他家枣园打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最高峰时有多人。

在沈文同的带领下,黄营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灵枣种植队伍。“如今,我们村有好几百户村民都种植灵枣,全村枣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盛果期的枣树有五六千亩。”黄营村党总支书记李万新向记者介绍。如此多的枣子是如何销售出去的呢?李万新说,村民们很少为枣子的销路发愁。早在年,黄营灵枣就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公告批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淮北市继“淮北石榴”地理商标后,获批的第二个国字号地标品牌。“丰收季节,宿州、常州、无锡、南京等地的客户就会开着车来我们村拉枣子!”李万新介绍。

枣树不仅是财富,更是风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黄营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也逐步进入了人们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到我们村来旅游。临走时,他们的车上都会装满灵枣!”提起这些,村民老杨笑得合不拢嘴。说起灵枣产业发展,李万新信心满满:“有政府的财力和技术支持,有果农的辛勤培育,我们村的万亩灵枣今年再获丰收,灵枣树已成为果农的‘摇钱树’。”他说,下一步该村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进一步提升灵枣的品牌知名度,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记者丁贤飞通讯员邓亚萍)

无花果开“致富花”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我这多亩无花果种植基地至少能产果吨。”9月26日一大早,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皖淮梦无花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丽红就开始忙碌起来,她组织了20多名采摘工在40个温室大棚内紧张有序地采果,合作社想在中秋、国庆“两节”期间将无花果卖个好价。

在通往皖淮梦无花果种植基地的路两侧,装着无花果的篮子堆成一座座“小山”,散发出阵阵馨香。走进温室大棚,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郁郁葱葱的无花果挂满枝头,20多个采摘工从大棚里进进出出,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今年这些鲜果销售收入估计能达到万元。在采摘期,我们每天还接待几十到一百多位的游客来基地观光采摘,采摘收入大概有元。”朱丽红笑着说,这些都应该感谢国家的特色种植政策好,让农民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

无花果种植投产易、收益快、经济寿命长,在当地被誉为奔小康的“致富果”。无花果果实丰硕甜润,每年从7月中旬至11月底期间都可采摘,除鲜食药用外,果子还可加工制作成果脯、果酱、果汁、果茶、果酒等,在产业链条上可以做许多文章。朱丽红说,她们合作社制作的无花果干,就很受市场青睐。

据毛集实验区农业发展局农业科负责人费明振介绍,仅在焦岗湖一带,无花果种植面积就有多亩,现已获得国家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这些无花果除直接进入各大超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记者孙玉宝通讯员徐瑞成)

菊黄蟹肥正当时

逢到中秋团圆日,正是菊黄蟹肥时。

马鞍山市当涂县是有名的螃蟹盛产地,该县塘南镇、湖阳镇等地几乎家家户户以养蟹为生,临近中秋佳节,正是螃蟹收获时。9月24日,在塘南镇吴村河蟹养殖基地,蟹农吴经森一大早就撑起木船,和家人们一起起螃蟹。

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远近各处插着长短不一的竹竿,每个竹竿旁都隐约能看到捕螃蟹的地笼。60岁的老汉吴经森养了十几年螃蟹,他娴熟地撑着船在水面来回穿梭,每到一根竹竿处,都收获颇丰。“一捞二抬三倒”,这是起螃蟹的标准动作,老吴非常熟练,一会儿的功夫,一条条爬满螃蟹的长地笼都被捞上船,螃蟹成堆地倒进一个个大桶里。老吴用手不停地在桶里摸索着,“今年螃蟹个头大,小一点的可以再养养。”说话间,他把一些还较“嫩”的螃蟹又扔回水里。地笼一直系在竹竿上,下在水里,“守竿待蟹”,老吴随时撑船起蟹,晚上就将白天捕到的螃蟹送到镇上的水产市场。他说,今年收成不错,估算自己承包的20多亩水面,去除成本大概能有十二三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塘南镇是当涂县河蟹养殖聚集区,村村户户都养河蟹。老吴所在的吴村岗自然村共有57户人家,每家都有水面。老吴说,“现在注重环境保护,水质好,产量高,每亩水面能养出多斤蟹,一亩就能收入小一万元。”(贾克帅)

户户门前晒红枣

每年的中秋前后,都是池州市贵池区的特产——西山焦枣的上市时节。

9月24日,连续多日的阴雨后,天气放晴,走进贵池区棠溪镇的西山村,只见墨绿的山峦连成一片,云雾在山间升腾、缭绕,满山遍野的枣林里,颗颗饱满的枣子光泽鲜亮、鲜艳诱人;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着红枣,铺满了晒场。

西山焦枣色如紫金、形如玛瑙,始于五代十国,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贵池县志》记载: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起,西山焦枣就是贡品。年8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西山焦枣”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在池州市天圣西山枣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筛选鲜枣作为焦枣的制作原材料。“西山村的枣林大部分坐落在海拔米以上的山地上,这里土壤疏松,云腾雾涌,出产的青枣糖分高,皮薄肉厚、个大核小,形似冬瓜,故又称冬瓜枣,是制作焦枣的上等原材料。”公司负责人桂良宝告诉记者:西山焦枣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先蒸后烘,反复多次,有利于维生素的保存,成品后的焦枣柔软鲜嫩,甘甜溢香。

近年来,棠溪镇成立西山焦枣发展领导小组,指导用地、修路、规划、引资等事务,制定出台西山焦枣发展规划,并通过改善交通环境、加强土地流转、产学研对接、成立合作社等系列举措,使西山焦枣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我们通过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大户、加大电商销售力度等措施,努力让这一当地昔日珍品再放光彩,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棠溪镇党委书记方小亚向记者介绍。(通讯员赵冬至记者徐建)

累累青果挂满枝

9月26日早上6时许,天刚蒙蒙亮,宣城市郎溪秋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周许和工人们来到自家的生态农庄猕猴桃园。只见成片的猕猴桃树枝枝伸展,叶叶繁盛,棕红色的套袋累累挂枝头。大家伙连着套袋细心摘下,里面藏着的就是颗颗鲜嫩的猕猴桃。

“这是客户订的中秋猕猴桃礼盒。早上采摘后,经过分解仓库电脑分选、包装,上午就能送出去。”周许笑着告诉记者,“按照目前订单情况,除了少量可自主采摘,今年6万斤已经销售一空了!”谈起种植猕猴桃的初衷,周许想法很简单:“身边许多人都爱吃猕猴桃,市场上质优价廉的又难买。后来了解到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种植后,我就想自己种,让身边人都能吃得起!”说干就干,周许前期考察学习了陕西周至、河南西峡、四川眉山等地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及相关经验,聘请了专门的农业技术员进行多次试验和大规模土壤改良。年,周许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家乡郎溪县十字镇开始了“农业梦”,选择翠香、徐香、红阳等品种,种植猕猴桃亩。

四载汗水勤灌溉,一朝秋实喜丰收。在猕猴桃4年挂果期内,周许和两名高级农技员常期驻园,精心料理猕猴桃树。“冬天修剪、绑枝、培土,春天授粉、套袋,夏季修剪、田间管理,秋天采摘后要清园。”

9月15日是猕猴桃第一次采摘的日子,第一批成熟的猕猴桃40亩,90余人同时采摘,果园里欢声笑语盈盈。“太激动了,挂果率超预期,算是大丰收了!”周许说,预计到年满产能达到吨至吨。

让优质水果以实惠价格进入百姓家,让更多人分享丰收的喜悦,这是许多像周许一样的新农人辛勤付出的意义所在。(记者罗鑫通讯员徐萍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