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大鼓京腔传承人李修顺
2023/2/25 来源:不详北京皮炎医院简介 http://pf.39.net/bdfyy/zjdy/210410/8833145.html
李陈峰汪维民
在建平镇同庆村龙村湾这个地方,有个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皖南大鼓京腔传承人李修顺。
现年65岁的李修顺,出生在同庆村梵王寺小王村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因兄弟姐妹多,负担重,他后来被招亲到了隔壁的龙村湾。据他回忆,他的祖父是安庆人,那时祖父兄弟一共四人,家境贫寒,带着一家大小,就随着移民的浪潮,从安庆的桐城长途跋涉,移民来到这酷似家乡环境的郎川河畔——“安庆滩”。据说当时这里在清朝末年时期,因太平天国战争和瘟疫,人口急剧减少,十户九空,大片土地荒芜。这里竹木茂盛,三面环水,是他们理想的落脚之地,于是插上竹子,其范围就是自家的土地,在此生存繁衍至今。
李修顺是个书迷,天智聪慧。在他7岁的时候,常有外地民间艺人来村里演说评书,一讲就是数月,他从那时起就边读书边听边模仿,他一听就会记住,而且还会讲,被当地老人称为小神童。后来辍学务农,12岁时就能在隔壁村里开始说书表演。那时候条件差,没钱买鼓,就用葫芦瓢当作鼓,打击伴奏,潜心揣摩,上台进行表演。后来参加了村文艺宣传队,在乡间开始说唱讲书。28岁带艺进门正式拜郎溪五里亭史继财先生为师,还师从戈有文、薛典谱等名师,学习大鼓京腔说唱,并先后受邀到本县、邻县及江苏、浙江等周边各大茶馆表演大鼓京腔说书。年郎溪县文化馆组织全县汇演并成立郎溪县曲艺队,任副队长,从而正式走上了曲艺之路。年他得到了师爷张天顺之真传,全面掌握说书这门技能,后又过继给师叔雷鸣华为徒,学习讲评书。年任郎溪县曲艺队队长。年曲艺队改为曲艺团,出任团长。
皖南大鼓京腔历史悠久。据传隋文帝时有个邱道才,善讲会唱,为躲避朝廷追杀,逃出长安,到河北、邯郸、津门一带走乡串村打鼓说唱,并在津门、河北一带广收门徒。明末清初,其第16代弟子(艺名王津)逃难来到芜湖采石矶一带说书演唱,并传艺与李修顺祖太爷杨延朝和独臂祖林教培,林教培还曾来过郎溪东门茶馆演出,自此才有皖南打鼓京腔。
大鼓京腔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融合,结合历史故事、演义、本土风情进行渲染,用说唱的形式,配以鼓板道具进行表演,声情并茂,喜闻乐见。说唱时做到慢而不断、快而不乱,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唱大鼓时把握13种平、仄韵。年李修顺受江苏镇江曲艺团邀请到镇江演出,结识了诸多名人大家,从此跨进了扬州、镇江、淮安各大书场。年跟随师爷拜望了人称安徽三杰的张天顺、刘正先、候永志,并隔山传授文武双册(文评书、武大鼓),他成为第20代明字辈传承人,从而真正成为了正宗皖南大鼓京腔说唱艺术的传承人。
李修顺在皖南大鼓京腔说唱艺术的长期演习和发展过程中,将皖南大鼓京腔说唱和评书结合起来,并独创了一门技艺,叫狮子滚绣球,右手打鼓,左手握鼓板,上能举打、下能拖打、左打、右打、背后打,还能和鼓点韵一致。
他对鼓评书的喜爱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多年来他一直认真研读历史,熟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潜心研读各朝各代兴衰更替、人文风土文化等,并做好书简笔录。从三皇五帝到清末各朝代执政年代、皇帝国号、皇后称号、宰相名讳等,都能倒背如流。熟读各种演义书籍,如东周列国志、汉刘秀、隋唐演义、薜仁贵征东、薜丁山征西、罗通扫北、杨家将、呼家将、把穿金扇、七侠五义、小五义等多本经典书籍和书中的人物特征、使用兵器等烂熟如胸,演唱时从不丢三忘四。他潜心研究说唱技巧,无论是大鼓京腔说唱,还是说评书演讲,说、学、逗、唱、演等技能,都能做到声情并茂,手眼步法张弛有度。每场书开始时先拉场,先说一段书帽子逗笑观众,激发观众热情。其次是吊口味,说正书时注意冷的情节快、简,热闹的情节慢,让听众听得懂,扣人心弦。再者是停关、杀关,用隐、迷、惊、险各种不同方式杀关、收关,以悬念留住观众,好下场再来。
他自拜师入行、参加村文艺宣传队,到县曲艺团演出,曾在江苏,浙江、上海崇明等16大书场表演,大鼓演唱、评书演讲28年,积累了丰富的说唱大鼓表演技能和经验,进而将之传承、创新、发展,使之发扬光大。]
(本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移民记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