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六论下乡村振兴可与城镇化

2024/9/8 来源:不详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未来乡村振兴的标志不是热闹拥堵的工业园,而是清静广袤的农庄园。图为年10月04日,安徽宣城市郎溪县田园秋色。东方IC资料四、转移农民的乡村振兴不会加剧城镇就业难农业经济靠土地数量确保粮食产量。在耕地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只有减少农民总量、增加人均产量,才能确保种粮致富。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城镇化才是现代人类集聚生活、集约发展的社会最佳形式。因此,减少农民的最佳途径,是加快城镇化建设,吸引和扩大农民工前往城镇就业,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离不开城镇化建设。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农民涌入城镇,乡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内不可逆转。然而,在大中城市长期存在“就业难”问题的背景下,再向城镇持续转移数亿农民,必定极大加剧城镇的就业难题。这也是我们早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共识,却至今也未根除的疑虑所在。那么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究竟会不会提升城市的失业率,加剧城市就业难题呢?这需要社会先纠正对失业率长期持有的一种偏见。实际上,体现为“就业难”问题的失业率,并非社会经济需要整治的患病态,而是劳动力市场保持活力的健康态。当然,这种健康态是以个位数的失业率和全覆盖的失业金为保障的。岂不知,任何岗位的履职尽责除了必要的职业素养外,最大的工作动力和约束力,就源于永不消失的社会“失业”或“就业”压力。因而在有生之年,我们不要幻想哪个社会可以没有就业难题。虽说“就业难”本是社会常态,但扩大就业仍是今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民生问题。据社会调查,在大中城市“就业难”问题难以消弭的同时还存在“招聘难”和不时出现的“民工荒”。即使在经济低迷时期,伴随大量企业的倒闭,每天仍会有大批新兴企业注册或招聘。而80%以上的“老企业”都长期处于缺少理想人才或有意换人的用工状态。因此,在“招聘难”与“就业难”共存甚至更难的情况下,就业市场远未饱和,扩大就业仍有空间。认为外来务工进城后会加剧城市就业问题的流行学说,不过是无视外来务工也会给城市带来就业机会、扩大市场、拉动消费、完善服务业的客观事实,拒绝社会改革,维护二元结构等既得利益的不实言论。事实上,正是城镇化创造的市场和扩大的就业机会,才推动了我国的经济转型,提升了三产比重,让我国能够用更少的占地空间,养活更多的人口。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大中城市的人口密度,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因而“人口多、就业难”不足以构成推进城镇化的民生障碍。现代经济规律显示:一地务农者越多则越穷,务工者越多则越富。当然,人多也要适度,否则物极必反。如今,城镇能容纳的人口越多,劳务市场就越大。这也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人口密、岗位多、收入高的原因所在。虽然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成本高,但人口密度却持续上升,未现离城返乡潮。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借口“就业难”,而将失地农民或进城务工农民挡在城外。当然,个别一线大城市因人口密度过大而形成的“城市病”也不容忽视,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和市场化方案来预防和化解。实践表明,解决“城市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建设“城市群”。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要走一条城市群与就地城镇化并举的道路。目前,我国十大城市群约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却容纳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更创造了超过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GDP,实现了占用较少土地,养活较多人口,创造更多财富的现代经济奇迹。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城市群,吸纳更多人,既是富民强国也是辅佐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资料显示,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如日本东京、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都市圈,无论在占全国土地百分比、GDP比重还是人口密度等方面,都比国内城市群要高得多。所以说,我国的城市群建设力度,不是大了而是小了,城市群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为此,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87亿人,其中在乡镇就业的约1.15亿人,增速明显下降;在城市就业的约1.72亿人,增速缓步提升。由此可见,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依旧是吸纳转移农民就业的主力军。这绝非偶然个例,而是普遍性的规律。五、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要靠城镇化而不是农民工返乡近年来,农村留守问题已成全国“两会”提案建议和媒体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