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安徽行动计划出炉中安在

2022/10/13 来源:不详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治的最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去年底,安徽全域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1月16日,省发改委全文发布了《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8市为中心区。到年,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区域、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协调发展

合肥都市圈: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

为增强合肥引领带动力,我省将支持合肥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联通中西部重要开放枢纽的节点城市。接下来,我省还将推进都市圈同城化步伐。

一方面,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蚌产业走廊建设,积极建设合芜、合马、合铜、合滁、合桐发展带,有序推动都市圈扩容提质。以强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构建便捷的都市通勤圈、优质生活圈、功能疏解承载地。

另外,深化与长三角都市圈协调联动。重点是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加强与上海大都市圈对标对接,深化与杭州、宁波都市圈互动互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合芜蚌:依托G60合力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我省将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对接沪苏浙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大众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区,更好引领和服务全省创新发展。

以G60科创走廊为依托,着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合力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蚌埠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园区。另外,创建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与浙江、上海闵行、苏南等现有示范区对接,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皖江:将在全省率先实现5G全覆盖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提升发展,以便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接下来,我省将对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科创走廊,强化合肥、芜湖“双核”要素集聚力,提升马鞍山、铜陵、池州、滁州、宣城等城市能级,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未来产业布局上不断突破。

同时,加快推进长江(安徽)经济带绿化美化生态化。对标对接沪苏浙产业园区,推动各类开发区特色发展,制定促进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支持集中区与沪苏浙开展合作共建。构建全面对接沪苏浙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5G全覆盖。

皖北:谋划推进城际轨道和综合运输枢纽

我省将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一方面,制定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遴选一批条件较好的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力争骨干企业迁移布点、相关企业配套跟进,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承接。

除了要加强阜阳区域重点城市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还将紧密结合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谋划推进皖北城际轨道和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提升蚌埠、亳州、宿州、淮北、淮南等城市能级,增强集聚力、带动力。

皖西:打造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今后,我省将大力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一方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整合开发铁矿等优势矿产资源,提升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高档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制造业。

另外,深度开发红色、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鼓励引导各类资本布局建设一批健康医疗、养生养老项目,打造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基地;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工程,推进连接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铁路、高速公路、支线机场建设。

皖南:规划建设“皖浙一号风景道”等精品线路

为高标准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接下来,我省将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

一方面,着力推动示范区生态、文化、体育、旅游、科技融合互动,建设新安江百里大画廊、皖南川藏线、石台原生态最美山乡等。另外,推进苏浙皖、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和全域旅游协作,联合打造跨界文旅精品、风光廊道、黄金线路,规划建设“皖浙一号风景道”等精品旅游线路。

科技创新

科创共同体:沪宁杭合“四城同创”推动技术创新

在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程时,以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推动原始创新,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创”推动技术创新,以沪通、宁苏锡、杭甬、合芜蚌“多组团联创”推动产业创新。同时,推动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委员会,共同出资成立长三角创新发展基金。

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协作力度,联合破除一批制约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障碍,共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和产业合作园区,攻克一批“卡脖子”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机制高效、协同创新、成果共享、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滨湖科学城:建设“四个先行区”、“四个产业群”

一方面,编制完善合肥滨湖科学城的总体规划,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集聚区、产学研用创新成果孵化加速转化区“四个先行区”,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配套建设国际化的教育、医疗、文化、商业、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

另外,聚力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交通体系、绿色空间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治理体系“四个体系”,打造现代城市建设新高地。聚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个产业群”,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设施集群:积极争取国家超算中心布局落户

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工程方面,我省将加快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建设,争取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等预研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谋划推进一批新的重大基础设施预研。

另外,积极争取国家超算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落户,共建中科院芜湖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研究院;促进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和开放共享机制建设,实现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共用,进一步提升装置运行水平和效率。

科技市场:与沪苏浙共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中心

今后,我省将打造科技大市场,加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联动发展,共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中心。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安徽开展技术转移服务,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平台,支持合肥、芜湖、宣城等市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

我省将鼓励商业银行在国家级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实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对接上交所科创板工程,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与沪苏浙合作设立“创新飞地”,探索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皖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合作。

高质量发展

新兴产业:携手打造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在新兴产业方面,将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携手打造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比如,在人工智能方面,我省将依托“中国声谷”、合肥智能语音基地等集群,吸引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企业等,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此外,还将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加强量子信息、类脑芯片、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缩短从技术到样品到产品到商品的过程,加快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加快推进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研发产业化,合作开展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超导质子放射性治疗设备、植入介入产品、体外诊断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承接转移:打造“一岭六县”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

依托苏浙皖交界地区的溧阳市、宜兴市、长兴县、安吉县、郎溪县、广德县和上海市白茅岭农场,以生态、旅游、文化方面的合作为主题,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模式,规划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努力打造成为区域合作发展引领区、生态创新试验区。

在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打造工程中,接下来,将加快苏皖合作示范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上海产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等载体建设,鼓励各地依托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谋划建设一批省际合作园区。此外,推动上海市白茅岭、军天湖农场等“飞地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

构建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平等的户籍登记制度

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我省将推动与苏浙毗邻地区客运公交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统一的供水管网,推动天然气管网延伸布局、宽带网络建设应用、垃圾污水集中处置。在皖北地区和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探索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建立城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紧密型医联体试点。

为提高城镇化水平,我省还将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合肥城区落户条件。同时,构建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平等的户籍登记制度,同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互联互通

轨道交通:快速网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

为积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我省将构建区域城际铁路网;加快推进皖江、皖北地区城际铁路网建设。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之间快速连接,规划建设串联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大别山的“五山”联动快速铁路。

另外,在合肥都市圈和南京、徐州等都市圈毗邻区域规划建设同城化通勤市域(郊)铁路,研究利用既有线路开行城际、市域(郊)列车,实现中心城区至周边主要城镇的快速联通。

行动方案提出,到年,实现快速轨道交通网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相邻省辖市之间、省会与其他省辖市之间1.5小时通达,所有省辖市至沪苏浙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公路:滚动实施省际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

畅通高速公路通道将是接下来的一个重点工作。为此,我省将滚动实施省际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

其中,国家高速方面,建设G3W德上高速公路合肥~枞阳段和祁门~皖赣界段、G溧宁高速公路黄山~千岛湖段工程。实施G宁芜高速公路、G36宁洛高速公路界首~蚌埠~滁州段和淮南联络线、G50沪渝高速公路芜湖-宣城-广德-长兴安徽段、G3京台高速公路合肥~徐州段等改扩建。

省际高速公路方面,建设宁国~安吉、徐州~宿州~蚌埠、徐州-淮北-阜阳-淮滨、明光~盱眙、合肥~周口等和沪蓉高速公路天堂寨支线,开展G40沪陕高速公路复线、G42沪蓉高速公路复线、合芜宣杭二通道、连云港-宿迁-宿州-阜阳-淮滨等项目前期研究。

此外,开工建设G3铜陵、望江长江公铁大桥,姑孰、江口、海口、安庆(第二)、铜陵开发区、池安、泰山路等过江通道,宿松至彭泽、安庆新洲长江大桥。开展彭泽至望江、池州东流公路大桥,梅龙、铜陵横港、芜湖龙窝湖、北京路、天门山、马鞍山慈湖等过江通道前期研究。

航空:逐步实现所有县通航服务全覆盖

航空方面,除了依托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打造合肥区域航空枢纽,我省还将推进阜阳、安庆、池州机场改扩建和芜宣机场建设,加快新建亳州、蚌埠、宿州、滁州和迁建黄山机场前期工作,开展新建金寨、安庆民航机场前期研究;逐步实现所有县级行政单元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

在航运方面,我省将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加强安徽港航集团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在联合运输、江海联运等领域开展合作。同时,推进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和蚌埠淮河航运枢纽建设,研究淮南淮河航运枢纽建设。数字长三角: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为打造数字长三角,我省将统筹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建设一批公共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行业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促进已有数据中心资源整合。值得一提的是,还将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实现与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无缝对接。

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搭建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积极开展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试点,争取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

能源互济:推进苏皖豫天然气联络线安徽段

在油气管网联通和开发合作方面,我省将积极参与长三角天然气供应能力规划编制,推进苏皖豫天然气联络线安徽段和淮北分输枢纽设施规划建设。谋划皖浙油气管线建设,推动皖能集团等企业与浙能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支持芜湖~宣城~湖州成品油输送管道、芜湖~宣城~湖州天然气支线建设。

除了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建设绿色储能基地,我省还将发挥合肥、滁州、蚌埠、芜湖等地在新能源产业上的生产制造优势,加快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长三角地区煤炭产能、实物储备能力和通道运力,建立两淮、“海进江”两大资源统筹互济的跨省区煤炭产供储销体系。

协同开放

开放平台:鼓励沪苏浙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布局

在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方面,接下来,除了要跟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发展,探索复制推广新路径,抓紧抓实安徽自贸试验区申建工作;我省还将积极参与国家和沪苏浙重大展会活动,全面提升安徽展会能级,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开放推动力的展会品牌。

积极对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重点推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承接国际货运业务,黄山屯溪国际机场承接国际客运业务。围绕外资主要来源地、重大外资项目和友城资源,通过招大引强、延链引进、集群承接,培育一批新的国际产业合作园。

今后,我省还将引导和鼓励沪苏浙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布局设点,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空港基地、展示及保税备货中心等项目。与沪苏浙共同推动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

投资贸易:与沪苏浙合作优化中欧班列线路布局

为加快大通关一体化,我省将重点推进口岸城市群大通关项目合作和联动发展,围绕水水中转、铁海联运、空陆联运、保税货物流转等,优化监管模式,提升物流效率。同时,加快合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站场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争创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主动加强与沪苏浙合作,优化班列线路布局。

另外,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创改”试点省的聚才作用,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营造外国专家“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良好引才氛围。学习借鉴沪宁杭苏等地国际社区建设经验,依法保障在皖工作国际人才享有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环境共保

绿色生态:到年,创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为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我省将重点打造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4条生态廊道;谋划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到年,创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4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市级湿地公园,打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面积近平方公里的环巢湖湿地公园群。

另外,实施华阳湖、太平湖、升金湖、南漪湖、城西湖、瓦埠湖、女山湖、平天湖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对过度利用、遭受破坏或其他原因导致生态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湿地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

联防联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

配合编制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我省将深入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三轮试点,在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园区建设、生态工程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拓展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领域;逐步在湿地等其他生态领域推广“新安江模式”。

接下来,我省还将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开展区域应急联动。积极参加长江、淮河等干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长三角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深化信息共享机制,建立重点区域环境风险应急统一共享平台。

公共服务

社保: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

为加强区域协作联动,我省将促进居民异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便捷结算,逐步扩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探索开展异地备案互认合作,提高异地就医便利性。同时,推动建立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沟通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监管合作。

另外,还将开展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人员数据交换和比对,推进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合作;推进工伤保险相关政策逐步统一;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推动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教育:积极引进沪苏浙优质资源设立分校

长三角区域教育资源丰富。为此,我省将积极引进沪苏浙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协作帮扶、学校联盟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共建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打造优质均衡的基教统一体。

同时,支持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推动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高校与沪苏浙优质高校全面合作,构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共建“双一流”大学。另外,支持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南大、东南大学、浙大等“双一流”大学到安徽设立分支机构、研究院或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健康:积极引进上海等地优质医疗资源

接下来,长三角将共同制定区域卫生资源发展规划。我省还将积极引进上海等地优质医疗资源,采取合作办医、设立分院、委托管理、组建医联体等形式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我医院(医院)与医院、医院与医院等合作共建项目。另外,建设个左右健康小镇,努力把安徽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健康养生基地。

旅游:共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示范区

为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将以沿线4个世界遗产、7个5A级景区、50多个4A级景区,以及众多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为黄金节点,以点串线、多线成区,探索区域旅游合作新模式,共建“城-山-江-湖-村”有机互融、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示范区。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旅游通道作用,串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皖江城市及重要景区,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皖江城市文化黄金旅游带。依托商合杭、京沪高铁,构建连接长三角、面向国内外的皖北历史文化和中医药文化黄金旅游圈。

市场体系

要素市场:大力发展“轨道人才”、“星期天工程师”

在人力资源市场方面,我省将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鼓励在皖单位与沪苏浙有关单位联合成立长三角院士工作站。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发展“星期天工程师”“云端工程师”和“轨道人才”等人才共享模式。

在资本市场方面,推动合肥国际金融服务后台基地等金融业态集聚区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争取在上海设总部的内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安徽或设立后台中心。另外,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到沪苏浙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与沪苏浙市县政府对口设立专项建设资金。

市场环境:政务全流程线上办理和线下异地办理

为构建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我省将协力推动“一网通办”。共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将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发放等功能,设立线下“一网通办”服务专窗,实现长三角地区政务全流程线上办理和线下异地办理

为推进消费者权益一体化保护,我省将同步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安全环境,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研究制定统一技术标准,整合追溯链条,扩大追溯覆盖面。推动成立长三角食品追溯行业协会,推动形成区域性联合监管体系,实现监管信息和资源共享。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方佳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