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姚村闷酱
2022/11/1 来源:不详这是宋朝年代,浙江湖州一姚姓农民,原本是高贵血统的名门望族,因父亲的一场官司,弄得家破人亡,老俩口只好带着一儿一女沿途讨要到了建平(郎溪)南乡砖桥。
这老俩口也是命运多舛,一想到家门不辛,总是悲愤交集,那一路又风侵雨剥,到砖桥后,女儿便因病夭折,接着老两口又先后去世。这姚家小子姚二小便孤独一人,日乞乡里,夜宿庙中,人不人鬼不鬼地过了两年的苦日子。
那时,他已十二岁了。石佛山下,一崔老员外,看到这姚二小实在可怜,就主动收留了他,叫他放牛,人们也从此叫他“姚二小放牛郎”了。
这山区放牛,可不是一般的生活,尤其是清明前后,牛又忙,为了牛不掉膘,必须起五更,抢露水。
也算是“穷人天照应”,二小他不仅生得眉清目秀,而且身体壮实,心地好,又勤快,更是把牛放得膘肥体壮,同时把员外家的零碎杂事也做得有板有眼。这崔员外很是高兴。
话说这崔姓员外,也是识得字、断得文的,在这三乡五铺之内,也是一个文人,且不说家境殷实,而且为人仁义,很是有人缘。
却说这员外府中还有一个姓夏名叫荷花的丫头,个子不高,却长得精明结实,巧的是她也没有父母,被员外收养下来并作了佣人。
几年过去了,崔员外看到二小、夏荷花没有负担,能干又听话,就想把他俩撮合在一起。一呢,外面人说我员外大气;二呢,又可以永远役用下去。那姚二小一听这话,还不是猫子剁前爪——巴不得的巴。
就这样,赶在腊月十八这个好日子,在员外的张罗下,姚二小和夏荷花就高高兴兴地圆房成亲了。
只是这姚二小和夏荷花十分了得,成亲后一年一个儿子,五年就生了五个胖墩墩的儿子。
生着生着,这员外不免犯起嘀咕来:俗话说,宁少一斗,不添一口。这一添一个活口的,不把人磨穷了,也把人吃穷了啊。于是,他心头一活动,要把姚二小他们分出家去。
一天,他找到姚二小,说:二小啊,你也老大不小了,怀抱子脚蹬妻的。俗话说的好啊,树大科桠,人大分家。你看,你也有了五个儿子了,你姚家的子孙长大了也还是要继承香火、另立门户的,我们老住在一起也不是个事,也不是个理的。我呢,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油盐柴米和锅碗瓢盆,还是搬出去住吧。
这姚二小感到事情重大,一时又没有准备,他挠了挠头说,我现在儿子一大班,搬到何处去呢?
老员外胸有成竹地说:“我们村东有张姓一祠堂,因张姓后人没了,我把这祠堂修了一下,改作了私塾,现在有先生在私塾里教书,可是闲房还有很多,我已同教书先生讲了,你即日可搬去住。至于上工么,你还在我家帮工,荷花因带孩子就不要再来了。”
姚二小看到员外主意已决,并作了如此周到细致的安排,就没好再讲什么了。到房里同妻子商量了一下,第二天就带了五个儿子在旧祠堂安下家来。
却说这夏荷花是个十分能干的人,穷苦出身,身板又好,她同二小在祠堂附近开了些人家抛荒的旱地,种了不少的包谷、山芋和蔬菜等等可以胞腹充饥的庄稼。
“瓜菜半年粮”啊,有菜蔬搭配着,姚家的日子过得也还可以。
教书先生看到夏荷花麻利能干,就让她帮学校烧饭,顺便把小孩也放在学校读书。
“穷人天照应”,姚二小这样一家人,虽然穷苦一些,但也还是很健康、很快乐地生活着。
有一天,姚二小下工回来,帮夏荷花煮了小半锅的黄豆,想准备第二天烧给学生做菜吃的,因为员外急叫有事,又怕晚上老鼠吃掉黄豆,就装在旧筲箕中,吊在一间偏房里。由于忙,事后竟忘记了。这一吊就是十几天。
一天,姚小二去偏房找钉钯,无意中发现了这筲箕黄豆。一看,天哪,竟然长满了黄茸茸的毛。扔吧,又可惜,不扔吧,又不敢吃。他想,穷人家哪讲究得了那么多,这黄豆又不是别的,不腥不臭,用盐腌一下也许可以吃呢。于是上了盐又加了些辣椒,找了一个罐子盖着放在盖篮里。虽然也几次打开看了看,但终究还是不敢吃。
大约又过了十几天。姚二小回家时,忽然闻到一阵香味。这是从哪里来的呢,一经翻找,嘿,想不到是那一罐霉豆子发出的。再一闻,喷香,再一看,黄毛也没有了,豆子乌黑油亮着,放在嘴里一抿,还又香又辣呢。
好东西,好东西!这东西又下饭,又省事。真是天助穷人了。姚二小多灵光啊,于是他就照此又霉了一次,果然霉的又好又香。
姚小二和夏荷花还在酱里放了些生姜、大蒜,味道就越发好了起来。
看着这罐子好东西,荷花一时兴起,就用这黄豆酱给学生烧菜,结果菜又鲜又香,十分可口,受到家长、学生以及教书先生的一致赞扬。
后来,由于学生家长的请求,荷花又把这技艺传给了村民,因为此酱不要曝晒,只是在闷坛子里腌制便可,于是取名“闷酱”。村民有了这个“闷酱”,又香辣,又下饭,那个高兴啊,就不用多说了。
一眨眼,又过了五年,这姚二小和夏荷花还真的高产能生,实指望小六子是女孩,心想,要是能有个女孩也就罢了。哪知一生是男孩,又一生,还是男孩,五年,又生了四个儿子,连一个女儿也没有。
这一年,姚二小刚到三十岁,九个儿子虽然弄得他昏头转向,可也整天乐呵呵的,荷花更是全心身地把这个家也打理得顺汤又顺水的。
一天,荷花对二小说,他大你看,我们一家十几口,承蒙教书先生和村民的抬爱,日子虽然过得去,但不能说过的好吧。我们家的闷酱,人见人爱,作为调料品,烹炸煎炒,烧么菜么菜香,不如就开一家饭店吧,不讲生意如何好,赚点小钱也可以贴补家用啊。我们家人多,吃的,穿的,用的,还有赶情送礼,娃子读书,眼一睁都得用钱哪!
这姚二小不听则罢,一听大为叫好,于是辞去崔员外家的长工不干,一门心思地开起饭店来。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祖上积的德,更多的是说这姚二小的父母葬在了一琯“葫芦地”上。二小后另取了一房,又生了九个儿子。
而姚家的饭店生意呢,竟也是越做越红火,一是人缘好,二是手艺好,三是闷酱好。由于他们能吃苦,能耐劳,加上恪守“童叟无欺,”、“薄利多销”的生意经,不仅供孩子们全部上了学堂,而且还广置了田地、山林和家产。更是在本地盖起了上下两座祠堂。把砖桥一带也改名为姚村了。
这闷酱,真是姚家的发家之瑞星,旺族之神品,姚氏家族人人对它顶礼膜拜。
以后每年的清明节,按姚家的规矩,族人是要开祠堂门举行祭祀活动的。祭祀时,族长先是上了公鸡、鲤鱼、猪头三牲,又上了豆腐、木耳、金针菜三素,最后,把满满一碗“闷酱”奉在先人灵位的最前面,再进行三跪三叩……
姚家除清明祭祀供闷酱外,除夕供羮饭祭祖也是把闷酱作为供品的,这风俗一直传承至今。
姚村闷酱皖南宣城郎溪特产闷酱河虾酱小麦黄豆蚕豆下饭闷酱黄豆闷酱(黄瓶)3瓶套餐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4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