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开学没几天,多名学生跳楼挫折教育

2022/8/25 来源:不详

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

近期全国发生多起学生自杀事件。5月4日,四川眉山一名14岁的女孩因与家人发生矛盾,准备跳楼轻生,被消防员救下。

4月23日,安徽省郎溪县惠园学校一女生在宿舍楼坠亡。安徽省郎溪县教体局通报称,坠亡女生刘某某自行搬一板凳来到隔壁宿舍对面的护墙处,爬上护墙并面朝内背朝外坐在护墙上,两名舍友目睹她自行后仰坠楼。通报还称,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刘某某曾与同学在交谈中流露出悲观情绪,并在日记中自感患有抑郁症,于4月13日按开学日期为自己的生命作了“倒计时”。

4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一女孩趁父母不在跑到六楼雨棚准备跳楼,后被群众发现报警。据其母亲介绍,女儿在学校平时表现很好,但性格内向,痴迷手机。因前一天晚上做完作业向母亲要手机玩没得到允许。第二天将自己关在卧室不出门,家长未引起重视,后竟打算跳楼。

4月13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一名15岁少女爬出阳台扬言要跳楼。经了解,女孩今年15岁,因为成绩问题和母亲产生了争执,期间觉得母亲批评时语气过重,所以一时想不开欲轻生。

4月12日上午,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

青少年自杀事件每年都在发生。

年4月,一名17岁的少年疑似和母亲发生争执,突然冲出汽车跳桥,结束了花季的生命;

年2月,新学期伊始,深圳13岁男孩因老师让其补完没做的假期作业而轻生,抢救无效身亡;

年12月,陕西一名10岁女童因带糖果到学校,被老师通报批评并要求请家长,跳楼坠亡......

近年来,青少年轻生事件屡见不鲜,且有低龄化现象。和父母争执、被老师训斥、成绩不理想、犯错怕遭责骂......甚至是“爸爸不让看电视”“老师没收手机”这样不能称之为“事件”的起因,竟成了一朵朵鲜活生命凋谢的缘由。慨叹生命教育缺位之时,也必须看到其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们的孩子亟待补上一堂挫折教育课。

别把孩子变为“赞美的奴隶”

曾经,一股“赏识教育”的风潮在国内兴起,然而许多家长对相关理念只知皮毛,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听得进表扬而容不下批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二级教授许燕告诉记者,国内家长关于孩子成长的安全感普遍较弱,“养育性焦虑导致父母对孩子更多采取保护性的养育方式,使孩子没有机会在小时候经风雨、见世面,其后果就是孩子一旦接触真实的社会,由温室一下子进入‘狂风暴雨’的环境,从家庭到社会的跨越性太强烈了,孩子独立面对时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过度的赏识,而忽略挫折教育,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追求完美的个性,也不能容忍差错,自我定义和价值感出现偏差,沦为“赞美的奴隶”。

如果表扬的次数过于频繁,内容过于夸张,会令幼儿感到迷茫。同时,伴随年龄增长,孩子接触公平竞争时,失去了家庭里被表扬包围的“特权”,容易从自负滑向自卑。

抗挫力魔法:一颗有弹性的心

上世纪90年代,在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统治倒台后,人们在孤儿院发现许多儿童。因为齐奥塞斯库禁止堕胎甚至避孕,出生率大幅上涨,贫穷的家庭无力抚养,被抛弃的孩子最终使孤儿院人满为患。无人陪伴的他们,只能获得基本的温饱。

事情曝光后,不少儿童在5岁前得到英国家庭的收养,心理学家迈克尔·鲁特对其展开持续多年的追踪研究。鲁特发现,除了极少数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绝大部分孩子并没有受到早期剥夺经历的影响,情绪和行为问题没有增加。

鲁特认为,孩子需要面对生活里的一些压力和考验,才能掌握应对“坏事”的技巧。同时,面对逆境的适应力是一个动态过程。经年累月地舔舐伤口,聚合元气,依然能走出阴霾。

上述情况无疑是极端的一种,但揭示出人类具有一种调节和适应的机制,这也解释了愈挫愈勇之类现象存在的原因。

从挫折中恢复与振作的能力,即抗挫力,如同一种普遍的魔法,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良好的抗挫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来增强,如今的孩子压力重重,更需要一颗有“弹性”的心。

许燕曾经带领团队进行人格教育研究,其最重要的实施阶段便是学龄前,“人格发展有一个‘金三角’,其一是希望,营造有效人生;其二是乐观,实现幸福人生;其三是坚韧性,造就成功人生。”三者缺一不可,有各自培养的关键期,在孩子成长中“植入”,日后便会自然发生作用。而挫折教育恰恰属于坚韧性层面,

“当你在遇到人生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能不能重新站立起来并从其中走出来,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要素。”因此,适度的挫折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命题。

“心理弹性的培养如同打疫苗。疫苗本身是一种病毒,孩子经受过轻微少量的注入,才能够对疾病产生抵抗力。”许燕说。

但这种弹性同样具有阈值,一旦超过临界点,有可能导致儿童一蹶不振。每个人受挫的感觉不尽相同,忽视乃至“嘲笑”孩子的挫折经历与心理需求,或者冷漠地制造人为性挫折,这些所谓的“挫折教育”,其实只是挫折而非教育。

孩子在沮丧与无助中,自信也逐渐消磨殆尽。许燕建议,3岁以前是安全感、归属感建立的关键时期,挫折教育不适宜采取过于残忍的锻炼方法,在孩子进入学前年龄段后循序渐进,更容易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描绘真实的世界

当下,厘清挫折教育的概念和本质,推广适合幼儿抗挫力培养的科学方法,同样需求迫切。

在许燕看来,进行挫折教育之时,也要给予孩子乐观教育,让其拥有对负面事情的翻转能力,学会用积极情绪取代消极情绪。

要警惕在挫折教育中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

儿童受到批评时有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到底如何界定“玻璃心”?“生气、悲伤、焦虑、恐惧都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能让负面情绪控制自己,能相对快速地走出来,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平复就是正常的,但如果周期比较长,还是需要调整的。”许燕指出。

无论挫折还是赏识,都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不能以一代全。

许燕给出的原则是“三七开”,并需要施教者注重方法,“挫折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批评,而是指导性的或者建设性的批评,通过教授具体方法,帮助孩子提高。”

往深一层说,把握尺度的前提是基于对儿童发展的正确认知。

“我们的成功教育太过强调正面内容,而缺少磨难教育的支撑,由此形成的导向便是逼着孩子成功,而没有给出‘可能不成功’的维度,孩子自然无法做好预防的心理建设。”许燕慨叹,“需要告诉孩子,失败是怎样的,让孩子从反向开始,才有足够的力量往前走。”

那些怀揣侥幸、把孩子藏在“真空”里的尝试,到头来也无法阻挡现实呼啸而来。不如从最初就将生活的本来面貌摊开在孩子面前,让他们拥有一条能够认知世界的渠道,由此慢慢描绘真实,清楚自己的边界;学会应对挫折与失败,才能有机会踏入更多未知领域,把脆弱的“玻璃心”练成坚韧的“勇敢心”。

—END—

声明

本文转载自光明社教育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